12月10日,“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展,260余件(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文物通过对比展示的方法,为观众呈现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代表性文化,展现两种处于文明起源阶段的不同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共性与特性,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史提供了路径。
近年来,浙江省博物馆在努力讲好浙江故事、提升浙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等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展览、科研和宣传等,向内增强员工凝聚力,向外增强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官网、官微、微博、抖音等平台,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积极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建立多维媒体网络,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为群众提供更为便利的文化服务。“‘十三五’时期,浙江省博物馆各项工作得到了观众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为观众续写服务新篇章。”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说。
从展览入手,讲好浙江故事
近年来,国内一系列重要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面貌的认识更加立体。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以其精美的玉器、分明的等级制度、完善的农业和手工业体系,彰显那个时代人类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通过“文明之光”“敬神娱人”“人居其地”“珠环玉绕”4个单元,对比展示了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各区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文明之光”通过红山文化的玉斧、权杖首等文物,说明了新石器时代社会阶级分化,文明曙光初现。“对于这一点,红山文化发现的坛、庙、冢,良渚文化发现的古城、水利设施等也是人类文明的实证。”浙江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何秋雨介绍。“敬神娱人”通过红山文化的黄玉C形龙、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祭祀用品,揭示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当时的社会制度。“人居其地”通过良渚文化的石破土器、红山文化的石磨盘等生产生活用品,证明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有着发达的农业。“珠环玉绕”通过红山文化的玉玦、良渚文化的龙首纹玉璜等装饰用品,介绍了这一时期先民制作的精美玉石装饰品。“这些玉石装饰品是先民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等级制度及贫富差异的表现。”何秋雨说。
在展览展陈方面,浙江省博物馆不断推陈出新,以馆藏10万余件品类丰富、年代序列完整的文物及标本为基础,精心推出了“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钱江潮——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昆山片玉——中国古代陶瓷陈列”“画之大者——黄宾虹艺术陈列”等14个专题陈列。“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有丰富的河姆渡文化遗物、良渚文化玉器、越文化遗存、吴越和南宋文物、金石书画和浙江革命文物等,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珍贵文物是讲好浙江故事的生动实证。”陈水华介绍,依托馆藏优势,浙江省博物馆每年向社会推出20余个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其中,多个展览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此次‘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就是在充分研究馆藏良渚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馆际联盟共同促使史前南北两个不同文化系统打破地域、穿越几千年历史再次相遇,通过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异同对比,让观众充分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格局。”陈水华介绍。
从需求入手,打好服务牌
在服务群众方面,浙江省博物馆围绕陈列展览、中国传统节日策划组织延伸活动,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基地建设,加强馆校合作,针对不同群体,年均举办500场以上的活动,通过打造系列化、品牌化、分众化、精品化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陈列展览的综合效益和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目前,浙江省博物馆已打造“武林文博讲坛”“文澜乐府”“浙博四季课堂”“浙博伴你共成长”等20余个特色品牌;培育“浙博践行者”志愿者团队,有志愿者800余位。
与此同时,浙江省博物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利用馆藏优势,组织文物展览到省内市县博物馆免费巡展,或提供展品丰富各市县展览内容。“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博物馆平均每年免费借出展览18个,同时提供文物征集鉴定、藏品管理、展览策划、文博讲座等服务,为基层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展陈展览提供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我馆受浙江省文物局委托,创建并维护的‘浙江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信息交流平台’改版升级为‘浙江省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新平台结合PC端和手机端的应用,及时向公众发布全省展览、活动信息,提供展品、展览、教育资源。同时也为行业提供了展览备案、讲座备案以及展览数量和观众数量在线上报等功能。”陈水华介绍,平台微信服务号整合省内外优质数字展览资源,已经连续推送410个数字展。此外,浙江省博物馆还协助完成平台观众预约系统开发,截至目前,已经为浙江省内22家博物馆累计服务观众145万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博物馆在不断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时刻牵挂着偏远地区的群众。在浙江省“文化润疆”工作中,浙江省博物馆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拜城县团结小学捐建“浙博国宝园”,在博物馆建设发展、策展办展、学术研究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格局,并推动“江南生活美学展”走进阿克苏、阿拉尔、拜城等地巡展,与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温州市援疆指挥部、拜城县博物馆4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交流合作,持续推进“文化润疆”工作。
浙江省博物馆把助推文化扶贫作为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响应扶贫结对帮扶驻村工作,选派保卫部原副主任施义亭为松阳县帮扶工作组组长兼常驻人员,任望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积极引进光伏扶贫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现了可持续的收益和未来可期的发展,因其工作出色,被评选为首届“浙江省最美文旅人”。
“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微信服务号粉丝数90余万、微博粉丝数约98万,在今年‘中博热搜榜’第三季度排名中,浙江省博物馆位列第11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窥见,浙江省博物馆为公众提供的服务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浙江省博物馆宣传与对外交流部主任施义亭说。
从问题入手,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
对陈水华来说,虽然近年来浙江省博物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他觉得依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缺乏配套制度,学术人才缺乏中坚力量,管理人才存在老龄化现象,后备管理人员储备不足;学术研究成果不突出,专业人员开展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偏少,事业单位改革之后,激励手段相对缺乏;藏品管理有待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藏品征集后续乏力,来源狭窄,急需充实最新考古发现实证文物;智慧博物馆建设有待加强,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保护、数字化展陈、数字化服务需要进一步集成提升;观众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缺乏对观众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性、实时性的收集和梳理……
对此,陈水华表示,浙江博物馆将从问题入手,从提升党建工作水平,高质量完成之江馆区建设并对外开放,加强藏品征集和管理力度,推进学术研究,提升展陈水平,并扩大系列展览品牌影响力,拓展宣教功能,激发文化创意,提高管理水平,打造智慧博物馆,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等方面发力,努力将浙江省博物馆打造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
12月10日,在浙江省博物馆第三次理事会议上,《浙江省博物馆“十四五”(2021—2025)规划纲要》通过审议。陈水华表示,“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博物馆的工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和指导方向,不断提高群众对博物馆的满意度与博物馆对群众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