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物馆+旅游”发展战略为中心,以南海文化为发力点,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宣传阵地,也是广大群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成为文化和生态旅游相融合的旅游“海上风景线”。
根植南海,坚守文博高地
2018年4月26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这是海南文化和旅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博物馆位于南海之滨潭门千年渔港旁,距博鳌亚洲论坛会址9公里,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70593平方米。走进博物馆,现代美学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吸引着观众。“丝路逐浪,南海之舟”,整体采用连续空间曲面钢结构,将潭门中心渔港海岸线自然风光及室内光影效果巧妙结合,绚丽的灯光设计随季节变化,成为港湾夜晚一道美丽的风景。
自开馆以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发挥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作用,成为南海之滨文旅融合的亮丽风景。“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南海自然生态陈列”“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龙行万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龙泉青瓷”等20余个展览,活态呈现中国渔民在南海耕海牧渔的历史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旅游吸引力。
其中,“南海人文历史陈列”荣获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并入选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如今,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认证基地,在不断丰富完善海南旅游景区新形态的同时,逐渐成为海南旅游新地标。
科技赋能,助力沉浸式逛博物馆
“线下文物,线上鉴赏”,在3D扫描技术的加持下,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精选出多件文物,观众可线上360度鉴赏。
据了解,馆内现有各类藏品8万多件,包括历代外销文物、南海生物标本、海南历史文物、历代船模等。趣味社教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研学活动和“5G+同步课堂”别开生面。该馆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探索智慧化博物馆、数字博物馆、5G创新应用等信息化项目建设,积极在博物馆建设中导入科技力量。
科技赋能突出海洋特色和南海历史文化内涵,让在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体会更加深刻。与此同时,通过主题社教活动、“走进博物馆”科普研学活动、南海文博大讲堂等,高新技术将南海文化、文物故事、南海自然风光等内容融入其中,场景化的展现带领观众沉浸式逛博物馆。
“通过对南海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阐释、宣扬,加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独特的南海文化资源与潭门千年渔港文化遗址相融合,构建独特的蓝色旅游目的地,累计吸引观众约170万人次。”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开馆至今,累计开展363场次社教活动、703场次研学活动、8场南海文博大讲堂,丰富的活动激发了观众兴趣、延长了观众游览时间、提升了观众参观体验。
融合发展,“博物馆+旅游”势头足
通过深度挖掘南海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属性作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围绕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主题,将馆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精心打造集展览、文创、宣教等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并呈现在“南海之梦”号邮轮的旅游线路中。在文化资源创新理念指导下,博物馆围绕馆藏文物进行文化延伸,结合海洋生态、非遗元素,开发了“南海礼物”“华光礁I号”“南海拾贝”“耕海牧渔”“海上丝绸之路”5个系列500余款文创产品,深受观众欢迎。
2021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接待36万余人次参观,组织165场活动,入选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认证基地;肩负起保护南海海域水下文化遗产的重任,实施了首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西沙海域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并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1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之一。
在自贸港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博物馆+旅游”带动潭门南海渔业风情小镇和旅游景区相互配合,打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消费目的地,现已成为海南高人气旅游景区。
“下一步,我们将勇扛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旗帜,继续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奋斗,同时努力将文物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人民,打造‘博物馆+旅游’新高地。”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记者 陈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