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堤港购物中心内,高亢清亮的歌声突然穿透了人群的热闹熙攘。许多人循声向一层的冬季花园走去,也有人从二层、三层的围栏处好奇地向下张望——空地搭起的舞台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尚生武正引吭歌唱,高低遽然起伏的旋律仿佛画出了清晰的线条,引人联想起张家界的奇峰险峻。10日,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把主题为“非乐时光,遗韵国潮”的张家界市原生态音乐展演带入了快节奏的城市空间。
尚生武传承的是首批国家级非遗“桑植民歌”。桑植民歌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取材自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描绘了劳作场面、男女爱情、民俗传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既有高腔、平腔等山歌,也有明快活泼的小调,体裁多样。桑植民歌的曲体同样丰富,有的绵长往复,有的只用三个字或者半句话。
“千百年来,祖辈们把桑植民歌口传心授。”已到古稀之龄的尚生武,七八岁就在学唱桑植民歌了。过去的日子里,夜色笼罩的高山深处没有太多文化生活,“我们就围在火塘边,听爷爷辈的老人讲故事、唱山歌。”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开始收集流传于当地的民歌,记录并整理了约一万首作品。
“什么时候能把山歌唱得穿透大山了,徒弟基本上就出师了。”尚生武的标准既严格,又带着脱胎自山水的天然印记。原生态音乐,总因那份质朴的灵气最为动人,包括桑植民歌在内,这次音乐展演还上演了打溜子、张家界阳戏等最有地域和民族代表性的精彩节目。张家界阳戏传习所、张家界市文化馆农民溜子队、“扎扎朵”组合、“歌梅拉”组合等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们组成了一支超过40人的演员队伍,其中最年长的一位已有78岁。他们全部身着节日盛装,姑娘们的衫裙尤其鲜艳精致,银饰闪闪发光。当欢快的音乐推动起全场气氛时,她们还热情地邀请台下观众携手踏歌起舞。
“这次能受邀来到北京国际音乐节,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张家界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覃大钧认为,在当前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平台的力量至关重要,“哪里有演出,哪里就有我们的足迹。总待在家里不走出去,再宝贵的东西也‘长霉’了。我们一定要多与别人交流,了解、学习其他艺术形式是如何传承发展的。”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音乐作品的层面,北京国际音乐节将继续不遗余力。